當決定要在大冬天時節去追極光之後,很怕冷的我對於禦寒這件事情開始處於小焦躁的狀況,而且一直持續到出發當天都還害怕自己會冷死他鄉....
儘管爬了很多文,或是聽取自己身邊去過的朋友分享: 阿拉斯加是乾冷,所以體感溫度沒有顯示溫度來的低,腳部保暖工作做好最重要。但說真的,這種說法真的一點都沒有辦法讓我相信零下20幾度沒有很冷這件事情。
親身經歷過最冷零下29度之後,我的心得是:阿拉斯加是乾冷,體感溫度真的沒有看到的數字來的低,腳部保暖足夠身體就不怕冷了。
看到我這樣說要嘛覺得我鬼打牆!?要嘛覺得我跳針?!要嘛覺得我有說跟沒說一樣?!
是的!!!
想當初我看到無數人分享的乾冷沒這麼冷的說法,我真的也覺得有說跟沒說一樣,整個就是無法想像,但無法想像才是正常的吧!!! 沒有過類似的體驗又怎麼能理解與想像呢? 所以我也不打算再繼續廢話太多來說明到底有多不冷...(其實還是很冷啦~只是真的沒有想像中的恐怖)
我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禦寒雞絲頭(僅供參考,可自行斟酌),但我真的算是很怕冷的人,以台灣的氣溫來說,冬天的溫度若是來到10度左右,我會冷到手腳冰冷,能不出門就不出門,穿個3~4件衣服,而且最外面一定是很厚的外套(要嘛是羊毛成分的大衣,要嘛就是像N3B那種有內刷毛的大外套),最裡面一定是發熱衣,口袋裡有暖暖包,再用厚圍巾把自己的脖子與臉包起來只剩眼睛露出來那種程度。
頭部: 1.厚毛帽系列 2.有刷毛材質的魔術頭巾 3.厚圍巾
保暖遮耳帽:我個人有準備,但因為我的帽T跟外套都有帽子,所以常常都是帽T的帽子加上外套的帽子一起戴,這頂帽子只有在北極圈與極圈標誌合照時派上用場。
圖片取自網路
毛帽:一般冬天會使用的毛帽即可,建議材質選擇厚一點(盡量至少有兩層編織的那種),免得太薄或是編織洞很大的材質,經不起冷空氣跟冷風直直吹而頭痛。
魔術頭巾: 我買Buff這個牌子,是內層有刷毛材質的款式(寒冷地方才夠力),個人非常推薦使用這個,不透風但是透氣,遠勝過圍巾,我幾乎全程都使用這個,只有某一天想說假掰一下,不要每天都用頭巾,所以改用圍巾,結果那冷風與冷空氣穿透圍巾直直撲向我的臉蛋兒啊~~~
有在乾冷地方待過的人都知道,包緊緊的地方都不會冷,只有露出來的部位會冷,所以這魔術頭巾真的很方便好用,吃東西或是拍照的時候整個往下拉至脖子即可。
厚圍巾:如果不打算使用上述的頭巾(就是即使包緊緊還是要兼顧時尚的情形),那務必準備材質較為緊密的厚圍巾,長度建議至少要可以圍繞脖子與臉部,因為冷空氣,尤其半夜等極光時的冰冷空氣,真不是鬧著玩滴~
上半身: 1.發熱衣 2.厚棉帽T 3.外套(羽絨衣/雪衣/有防水材質的外套)
發熱衣: 我有準備號稱吸濕排汗專業等級的ODLO保暖排汗衣(這當初是為了去滑雪時而準備的,因為終究沒有滑到雪,所以全程沒有使用到),以及uniqlo的發熱衣,整趟旅程我都是穿uniqlo的發熱衣,多數時候我會穿到2件,然後第一件發熱衣的外側(請注意是衣服的外側)貼暖暖貼,前後各貼一片。
厚棉帽T: 一般內部有刷毛的厚棉T都行,我帶去的棉T都是有帽子的,也所以整趟行程我很少戴到帶去的毛帽。
外套: 雖然很多人都建議要準備GORE-TEX,但是...畢竟不是每個人本來就有勾鐵絲外套,若是為了這極光之旅特地去買,只穿這麼幾天,要花一筆不小的錢買不太實穿的外套,好像不怎麼划算(是的,就是在說我自己!)。
如果能跟朋友借到的話也不失為省錢的方法,但是...畢竟還要考量到友人願不願意出借? 尺寸合不合? 外觀美醜程度? 就算就算就算借到了,也可能會出現出發前三天要面交時,友人突然說她的外套被她家人送人的緊急狀況(是的! 又是再說我自己...)。
至於雪衣,我想它就跟GORE-TEX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困擾,除非你有在滑雪,不然正常情況下會擁有雪衣的族群應該比擁有GORE-TEX的族群更少。雖然相較於勾鐵絲,雪衣好看很多,可是台灣購買雪衣的通路不多,價格也不算親民。
羽絨衣:如果想單穿羽絨衣的話,要考量FP係數(膨脹係數),如果FP係數不夠高,在這零下2~30度的氣溫下,應該也是起不了作用。羽絨衣選購指南可參考這裡。
我自己帶去的外套其實是在倉促下臨時決定的。原本跟朋友借了勾鐵絲外套,就在約定出發前三天面交的當天,朋友很突然地說她找不到她的勾鐵絲,與家人確認過後證明家人把她沒在穿的勾鐵絲外套送給親戚了。當下剛好遠在大陸的魚先生正在逛迪卡儂,只好請他買件很不雪衣的雪衣當防風防水的外層外套,裡面再穿一般羽絨衣當內層保暖外套(整個有點克難),當然額外有再帶一件兼顧保暖與時尚很不羽絨外觀的羽絨外套。加上後來在費爾班意外買到的雪衣外套,這就是我在大冰庫賴以維生的外套系列。
▲這外套就是大陸迪卡儂購買不怎麼雪衣的雪衣外套
▲我在當地意外買到的正港雪衣外套
▲這是我額外帶去很不羽絨的羽絨外套,是一款主打兼顧保暖與時尚的韓貨,並不是主打功能性的羽絨外套,但我個人覺得它的保暖效果很不賴~
下半身: 1.內有厚刷毛的內搭褲 2.防水防風材質的雪褲 3.舒服的居家褲
雖然我們前往的時間堪稱是費爾班的暖冬,但是單穿雪褲的保暖度是絕對絕對不夠的,裡面一定要穿一件保暖褲,外面一定要搭配防水的雪褲。
雪褲的主要功用在於你一定會有很多的機會走在雪堆上,雪堆是鬆軟還是堅硬,是無從從外觀得知的,通常就是當你踩下去那刻答案便揭曉,萬一踩到的是鬆軟的雪堆(很多機會),雙腳一定會深陷下去,此時若不是穿防水的長褲,那褲子鐵定濕,所以我全程每天都穿著雪褲過日子。
如果不想每天與雪褲為伍,那就得準備防水且足夠禦寒的中高筒靴,我個人覺得兼顧保暖禦寒防水與外觀的雪地靴真的非Sorel莫屬了(寫到這裡依然繼續搥心肝在西雅圖時沒有買啊~~~)。
▲有厚刷毛的內搭褲
▲淘寶購買的雪褲,因為本身並沒有真正的雪褲,所以無從比較,但這款我個人的體驗還不錯,夠厚也防風防水,購買時要注意尺寸,因為裡面要穿厚內搭褲,所以建議要買比平常穿的尺寸再大2號,才不會裡面穿了內搭褲之後動彈不得,就算以後真的去滑雪,想想裡面要穿防摔的,尺寸真的要稍大一些。
腳部: 1.厚刷毛襪 2.厚毛襪 3.超厚底+高筒防水靴
▲腳部的保暖工作真的不能馬虎,所以兩雙襪子是家常便飯,建議裡面層的襪子要厚刷毛襪或是厚棉襪皆可,外面層也要厚毛襪(總之來大冰庫旅行什麼都要厚就對了)。
▲上面提到每天出門兩雙襪子是正常,所以在選購鞋子的時候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
1.鞋子要選擇厚底,這樣腳底跟結冰地面長時間接觸才不會被直直冒上來的冰氣給凍到了,我這雙鞋高7公分,除了在契納湖那晚大輸給寒冰地面外,其他時間倒是很OK。
2.要高筒靴,最好有束口,這樣萬一深陷雪堆,可以預防雪跑進鞋子裡。
3.要有防水的功能,或是至少要能夠防潑水。
4.尺寸最好也比平常穿的鞋子大2號,因為你要塞兩雙厚襪子,然而這種鞋子一般正常情形下是不會穿的,所以我個人覺得為了追極光買的鞋子,可以考慮淘寶採買即可(經濟實惠),如果不想買大2號,如果想要平時也可以穿,前提還要同時可以兼顧外觀的話,我依然推薦Sorel這個牌子的雪地靴。
手部: 1.薄手套 2.厚防水手套
▲一定要準備至少兩雙,一薄一厚,厚的要能夠防風防水,一般時期只戴一雙手套足以應付低溫,但是晚上等極光時,兩雙手套都派上用場的原因在於...單戴薄的手套,暴露在零下20幾度的戶外,時間久了肯定不夠保暖,若只戴厚的手套,極光出現要拍攝時,勢必一定要脫掉厚手套才得以操作相機,且這不是幾分鐘就會結束(除非你不想一直捕捉極光的美與豔),手指肯定會凍的受不了,所以薄手套這時得以派上用場。
不過戴著手套的手指,其靈活度肯定受到影響,所以還是要有心理準備,為了調整相機拍攝極光,很多時候是把手套都脫了,索性赤著手拍照。
其他人身保暖配件: 1.雪鏡/墨鏡 2.暖暖貼/暖暖包
雪鏡主要是狗拉雪橇時,很重要的一個臉部保暖配件。
▲這就是集合所有人的暖暖系列,真的就是怕被冷死的我們...
我個人覺得暖暖貼的實用性高過暖暖包,因為可貼身上,可貼在手機上跟相機電池部位。3C用品在低溫情況下,電力可是很快就會耗盡,所以保暖功夫也是缺少不得,當然也可以放在有暖暖包的口袋或是袋子裡,都可以延長電力的使用時間。
▲手機每天都是呈現這模樣
至於足部暖暖貼,我們這趟也有準備,因為人家說腳部的保暖工作做好,身體就不冷了,只是親身體驗告訴我們,因為鞋子裡面著實沒有空間可言,然而暖暖系列需要足夠的空間才能發揮其保暖效果,所以足部暖暖貼處在擁擠的空間裡,完全無用武之地(還是襪子多穿點穿厚點比較實際),最後也是被我們拿來當成一般的暖暖貼使用。
總結:
在這麼寒冷的地方,室內都有暖氣,所以很溫暖,但是室外又很冷,且你不會一整天待在室內,一定會進進出出,所以一定要採用洋蔥式穿法,建議方便穿脫的上衣,不建議毛衣,因為天氣冷容易有靜電,毛衣會讓靜電的情形更嚴重,有些較敏感的人肯定會飽受靜電之苦。
最後一樣是那句超沒有建設性的話:乾冷的體感溫度真的沒有看到的溫度數字來的冷XD~
購買參考:僅供購買時可以用來搜尋商品的關鍵字參考,我沒有幫忙店家推廣拿佣金喔...